麻疯树(Jatropha curcas L.) 又名膏桐、小桐子、芙蓉树、亮桐、臭油桐等,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 麻疯树属(Jatropha) 木本油料植物。其种子最高含油量可达 62%, 是重要的生物柴油原料。
麻疯树籽油的提取采用螺旋压榨法, 基本工艺流程如下:
麻风籽油 → 脱壳 → 除杂 → 烘干 → 压榨 → 粗品油→ 沉淀 → 过滤 → 成品油
↓ ↓ ↓
饼 油渣 油脚
工序说明
1. 油料清理
(1)油料在收获、晾晒、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会掺杂一些沙石、泥土、茎叶及铁器等杂质,如果生产前不予清除,对生产过程非常不利。
油料中所含杂质可分为无机杂质、有机杂质和含油杂质三大类。
①无机杂质 泥土、沙石、灰尘及金属等。
②有机杂质 茎叶、绳索、皮壳及其他种子等。
③含油杂质 不成熟粒、异种油料,规定筛目以下的破损油料和病虫害粒等。
(2)油料清理
指将油中的杂质去除的过程。在清除过程中,不仅要控制油中的杂质,而且要明确清理后所得下脚料中油料的含量。
①筛选:筛选是利用油料与杂质之间粒度(宽度、厚度、长度)的差别,借助筛孔分离杂质的方法。
②磁选:磁选是利用磁力清除油料中磁性金属杂质的方法。
③水选:水选是利用水与油料直接接触,将粘附于油表面的泥灰洗去,并根据原料的比重不同在水中沉降速度不等的原理,同时将油料中的石子、沙粒、金属等重杂质除去,而并肩泥则可在水的浸润作用下松散成细粒被水冲洗掉,采用水洗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灰尘飞扬。
④并肩泥的清选:形状、大小与油料种子相等或相近,且比重与油料也相差不很显著的泥土团粒,称为“并肩泥“。
2.油料剥壳与仁壳分离
剥壳要求
①仁中含壳率:不超过5%。
②壳中含仁率(手拣):不超过4%。
3. 油料干燥
是指含水量高的油料脱水到适当的含水量的过程。油料收获时有时在雨季,所以水分含量高。为保证贮藏安全,就要进行烘干处理。
利用干燥设备加热油料,可使其中部分水分蒸发掉,同时,油料周围的空气湿度要比油品在此温度下的表面适度要低,这样形成湿度差,则油料中的水分才能不断地汽化而逸入大气,并且在单位时间内,通过油料表面的空气量越多,则油料的脱水速度越快,干燥设备强制通入热风进行干燥,就是利用这个原理。
4. 油料破碎
用机械的方法将油料粒度变小的工序叫破碎。
破碎的目的,对于大粒油料而言,是改变其粒度大小利于轧胚;
对于预榨饼来说,是使饼块大小适中,以利于浸出或二次压榨。
5. 油料软化
软化是调节油料的水分和温度,使其变软。增加塑性的工序。
6. 油料轧胚
轧胚亦称“压片“、“轧片“。它是利用机械的作用,将颗粒状的油料压成薄片的过程。轧胚的目的,在于破坏油料的细胞组织,从而为压榨和浸出提供一个良好的蒸炒环境,而保证油料在该过程中能够顺畅地进行分离。
对轧胚的基本要求是料胚要薄,面均匀,粉末少,不露油,手捏发软,松手散开,粉末度控制在筛孔1毫米的筛下物不超过10%~15%,料胚的厚度要保持在一定的程度。轧完胚后再对料胚进行加热,使其入浸水分控制在7%左右,粉末度控制在10%以下。
7. 油料调质
7.1. 蒸炒方式
油料蒸炒是指在生胚经过湿润、加热、蒸胚、炒胚等工艺后,经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作用,从而使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,转化为成熟胚的过程。
蒸炒是制油工艺过程中重要的工序之一。因为蒸炒可以借助水分和温度的作用,使油料内部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,例如细胞受到进一步的破坏,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,磷脂和棉酚的离析与结合等,而这些变化不仅有利于油脂从油料中比较容易地分离出来,而且有利于毛油质量的提高。所以,蒸炒效果的好坏,对整个制油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、出油率的高低以及油品、饼粕的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。
7.2 油料挤压膨化方式
具备高温时间短、物料蛋白变性小、油脂颜色好的特点。
8. 压榨制油
动力螺旋榨油机制油 螺旋榨油机是由动力传动,利用螺旋轴在榨笼中连续旋转对料胚进行压榨取油的榨油机械。榨油车间作为预榨车间,则本车间与浸出车间之间可考虑设置缓冲饼库,以便浸出车间出现故障时能暂时堆放预榨饼。
9. 净化过滤
预处理还有一个阶段就是过滤阶段,过滤之后就是毛油,进行精炼或者是浸出工艺阶段。
咨询热线
+86 13083718180